到云南不去西双版纳,等于没到云南;到版纳不上基诺山寨,等于没到版纳。游过云南的人都有这样的同感。
从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景洪市到基诺山乡,大概有30多公里。这里有一座山叫基诺山,是基诺族聚居区,全国唯一的一个基诺民族乡。
导游在途中给我们介绍,基诺族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。传说基诺族是远古时代从北方迁移来的,辗转来到西双版纳,最终在基诺山一带定居。在民间流传一种说法,把基诺族和蜀汉时诸葛亮南征联系起来,称诸葛亮南征时有一部分战士由于贪睡而被“丢落”在基诺山,成了“丢落族”,就是现在的基诺族。说他年轻,是因为1979年6月才得到民族确认,成为中国的第56个民族。基诺族自称“基诺”,意为“跟在舅舅后边”,引伸为“尊崇舅舅的民族”。基诺人主要从事农业,善于种茶,使用基诺语,没有自己的文字 。
到了基诺山寨的入口处,景区的导游接替旅行社的导游,带领我们上山。景区的导游是一位基诺族姑娘,她没有像别处的导游那样先介绍自己的名字,而是让我们都称呼她“迷惑”。原来这里的女人叫“米考”、男人叫“由考”(音译),为了便于让游客记住,就谐称“迷惑”和“诱惑”。真是妙趣横生。
小“迷惑”个子不高,小巧玲珑,聪明伶俐,说话风趣幽默,身上散发着化妆品的味道,若不是一身民族服装,很难让人把她和高山上的封闭落后的少数民族联系在一起。她自我介绍说,她是旅游学校毕业的,由政府资助到州里和省城读书。做为对政府的回报,她要在山寨景区做五年导游。
来到在村口,看到大树上和岩石上挂着很多牛头骨。“迷惑”介绍说这与本民族的“成年礼”有关。基诺族的男孩子长到十四岁,要举行“成年礼”,男孩子要在众目睽睽之下,用竹竿亲手杀死一头牛,把牛头挂在大树或岩石上,才算是成年人,有资格谈恋爱娶媳妇。看到这些牛头骨,你就能感觉到“诱惑”们的骠悍。
进入山寨,迎接你的是基诺族的欢迎仪式。长老领着一班人,坐在那里敲竹筒,另一边站着一位老者,敲打着不知名的乐器。游客也可以加入其中,随着节奏敲敲打打,体验一把其中的乐趣。
山寨里有一处基诺族的女神像,在山崖的岩石上雕刻着巨大的头像,崖前的平地上堆起两个硕大的乳房,上面生长着青草和美丽的花卉。这是因为基诺族是具有母系氏族公社遗迹的民族,很尊崇女性。每个村寨都有一个“卓巴”(寨父)、一个“卓生”(寨母)管理村寨的事务,老年妇女的地位很高。在新房落成时第一个手持火把登楼点燃新火塘的是村内的年长女性;小孩生病,为子女“招魂”祛病,有杀鸡权利的也是女性。
“迷惑”提醒我们,这里是庄重的场合,不许有轻佻的言行,也不允许拍照。女士可以多看两眼,有丰胸效果(你信吗?),男士不能多看,看多了回家容易生闲气——嫌自家的小嘛。虽是严肃的场合,气氛并不压抑,大家都在偷偷地笑。
步入基诺族民居,感觉好像傣族的吊脚楼。一种是只有一个火塘的吊脚楼,内居一个家族的全体成员,五六人至十余人。另一种是长方形的吊脚楼,楼内居住同一氏族的数代人,楼中间石头砌边的土台上排列着各个小家庭的火塘,火塘两旁是各小家庭的卧室,进门右边第一间为家长寝室。屋里陈列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都很简陋,说明基诺族以前是比较原始和落后的。
基诺族民居都有一个大晾台,女人生孩子都是蹲在晾台上生,孩子生下来时,其父亲要立即用凉水给孩子洗澡。我们忍不住问:孩子感冒生病怎么办?“迷惑”说,基诺人认为,如果孩子生病,就说明这孩子不该到世上来,生死听天由命。我觉得这倒是符合自然选择法则,弃弱留强,能保持种族强壮。不过现在变了,政府强制妇女们到医院里生孩子,自然选择法则失效了。
在基诺人居住的房屋内,几乎每个角落都分别供着各种鬼神,整个房间内都充满了鬼神。我们都小心翼翼,不敢触动房内的东西。他们信仰原始宗教,崇拜自然,崇拜祖先,相信万物有灵。在他们的生活中,到处都有鬼神,逢年过节、婚丧嫁娶、生产活动中随时都有祭祀活动。
基诺族的文化丰富多彩。文学形式有神话、传说、故事和民歌,因为没有文字,都是口口相传。基诺族男女老幼都能唱本民族的民歌,其内容有情歌、农事歌、婚礼歌、史诗歌、礼俗歌等。基诺族的乐器以敲竹筒最有特色,打击乐器还有大鼓(太阳鼓)、鋩、钗,弦乐有三弦、二胡,管乐有竹笛、口弦、箫等。基诺人纯朴、热情、善良,热情好客,能歌善舞。
我们在山寨里观赏了基诺人的歌舞表演——太阳鼓舞。这里的大鼓之所以叫太阳鼓,是因为基诺族崇拜的对象是太阳,他们的衣服上、背上,无论男女都会绣上一朵七彩斑斓的太阳花,他们的大鼓就叫太阳鼓。这里的太阳鼓都是非常硕大的,鼓的一面边缘插着很多木棍,呈放射状,代表太阳的光辉。鼓面都是生牛皮,带着黑黑的或者黄黄的牛毛。随着岁月的流逝,鼓槌敲击的地方毛会脱落,露出光滑的皮来,但其它没有敲到的地方还是有毛,使人感觉到特别的原始、传统。太阳鼓敲起来,低音很重,音量却很大,非常震撼。
场上一群“迷惑”和“诱惑”在激情起舞,他们合着大鼓和钹、锣的节奏,旋转腰身,变换队形,演绎着民族的风情。游客们欣赏着太阳鼓舞,品尝着土猪烤肉、煮花生、嫩玉米,喝着演员们捧上来的玉米酒,心醉了。
基诺人的服饰很有特点。在一般民族的服饰中,往往女人服饰比男人服饰丰富,但基诺族却恰恰相反。
“迷惑”们穿自织棉布做的紧身对襟小褂,绣着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,无领无扣尖肩。袖笼以上为蓝、黑色,袖笼以下用各种宽窄不同的条纹花边,有的以红、赭、灰为主调,有的以紫、绿、蓝为主调,有的配以银饰。上衣背部绣有圆形太阳花图案。胸前有贴身三角形绣花小兜。下穿红布镶边的黑裙,裙子上部用白底花纹布,与上衣装饰相呼应。腿上绑着带花纹的蓝色裹腿。发髻有婚前婚后之别,婚前髻在脑后右方,婚后髻在前额正中。
“诱惑”们穿镶边白色粗布对襟短褂,无领无扣。背部有绣在白色方块布上的月亮花图案,胸部、下摆、袖间及袖口都有黑红两块方布,中间绣着太阳纹、月亮花,称为“孔明印”。下穿白色或蓝色裤子,两侧胯部各有一块传说是神人所赠治箭伤的膏药形方块黑布,以保护他们不遭伤害。腿上裹白色绑腿。头上留三撮发,额前正中一撮,头顶脑门心两边各一撮,用黑布缠头。
基诺山寨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:无论男女皆穿耳,而且耳洞大得令人吃惊。尤其是中老年人,耳洞大得可穿过一只乒乓球。他们平时在耳垂上装上竹木或银制的耳珰,赶集的时候把纸币巻起来塞进耳洞,耳洞就是钱袋子。真是有趣的“大耳洞”民族。
基诺人过节也很有趣。他们最隆重的节日是“特懋克节”,基诺语中的“特”,就是汉语的“打”,“懋克”就是大块的铁,“特懋克节”直译就是打铁节。因为基诺人很早就开始使用铁器了,对打铁非常重视。还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。有趣的是,节日的日期都不固定,什么时候过节,要看长老的心情了。“卓巴”和“卓生”一高兴,随时就招呼寨子里的人过节。
基诺山寨有趣民族,有趣的山寨! |